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刘雅咏 > 社会发展离不开保险发展正文

社会发展离不开保险发展

作者:黄磊 来源:伊娃卡斯迪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5-04-05 12:30:05 评论数:

二是不同意下层决定上层:在我们看来,经济始终是工具,上层的生活才是目的,我们固然不否认工具的重要,但是我们更注意目的的重要。

当国民政府兴师北伐时,张天师已无法在江西龙虎山呆下去而逃往上海藏身。当时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冯友兰教授,也对道教史有兴趣。

社会发展离不开保险发展

他建议光绪皇帝改庙宇为学堂,以庙产为公费。在这里,我想再强调一次,道教的复兴不仅是我们研究者的光荣,同时更是人文科学的一大胜利。[19] 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 1950-1990,原载Cahiers dExtreme-Asie 5 (1989-1990),第223-347页。参与废除庙宇活动的主体是军人、学生以及普通青少年。他是广东人,因上教会学校,就信了天主教。

各省将军督抚,责无旁贷,勿存歧视,务当竭力保护。同时又宣谕「各国传教,载在条约。最后,他用现象学直观使世界如其自身地向我们显现出来。

这就引我们走向出世间上上因果的内容。这个思想看起来好像挺简单,我们很多人都懂。这里的此,既包括因也包括缘。首先,阿赖耶识是实体吗?刚才老师您说,佛教认为世间没有永恒的实体,您说阿赖耶识的本质是缘起性空,对吧?但是,阿赖耶识其实是轮回的根本。

更重要的是,佛菩萨们知道,千通百通,最重要的是智慧通,而不是其他的这个通那个通,那些都是依通,所以他们只是借因果来度众生,而不泄露因果的奥秘或显示神通来迷惑人。在佛教看来,佛教讲的阿赖耶识好像是一种实体,如果阿赖耶识不是一种实体,那么轮回是怎么产生的?其二是,涅槃是一种什么状态?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涅槃,是不是只是一种单纯的觉悟或者说勘破烦恼?是怎样的存在?第三个问题是,科学跟佛教的关系,我感觉科学是跟着佛教的。

社会发展离不开保险发展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等于说十世古今都在当下的般若波罗蜜这一念中同时显现,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转化了自己的人生之后,就成了佛菩萨,就能尽未来际从事自度度他、度尽众生的事业了。而要开智慧,非按照佛陀教的方法去修行不可。众生虽然本具佛陀的智慧,但因为没有觉悟,所以一直处于愚昧状态。

所谓的因,就是能够引出产生它本身结果的根本原因。而要远离对身体的执著,就必须灭掉无明。是,道家讲物我两忘、物我一体,儒家也讲天人一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但是《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其中是有差别的。本来,我们这个题目既然叫做佛教的因果观,所谓观,作名词用时无非就是观点的意思,怎么能说不是理论呢?我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说佛教的因果观不能表达为一种理论,或以一种理论的形式说出来,而是说不能仅仅在理论的意义上理解佛教的因果观。

出世间因果就是走向解脱的因果,是为对治世间因果而安立的因果。老师说的因果观,我深受启发。

社会发展离不开保险发展

这样的因果呢,实际上是不能按照前面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的概念来理解的。这两者是如何关联在一起的呢?佛教认为,众生之所以在迷惑、烦恼、苦果(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惑、业、苦)的世界里面流转,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宇宙人生的因果的本来面目。

佛教的缘起性空的人生观恰恰能够对治这两种错误的人生观:首先,它远离了断见的人生观,避免了人在开展生命的过程中走向无意义或紧张、急躁。不过,佛教信众相信,只有佛陀的心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所以佛教要以信为基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有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菩萨的智慧,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智慧,才能从病态转变为健康态,并进一步从对健康态的执著中超越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儒、释、道三家最后都要去契证不二的无为法,但是他们走的路是不是走到家了呢?实际上,如果了解佛教的话,特别是如果学过唯识学的《瑜伽师地论》的话,你就会知道,当一个人的禅定境界达到末那识的深度时,末那识会看到阿赖耶识的不可思议的生灭变化,佛教的专业词语叫不思议熏变。禅家说,莫谓无心即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正是对此而言。也就是说,他不是要成为物理学家或化学家,他的落脚点是为众生寻找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冯:物理学上的量子力学也好,相对论也好,它们所说的波粒二象性、时空相对性,这都是科学家用第六意识所看到的相。他说,任何一个众生都不希望在痛苦中轮回,不希望有老死,要灭掉生死的痛苦,应该怎么办呢?灭掉生死痛苦的前提是要灭掉痛苦的生命(生)。

在一个月之前,非常有幸听到您讲的《金刚经》,所以也非常想结识您。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因果是事实而不是理论。

如果离开了佛教的因果观,从佛教看来,世间的因果建立不起来,出世间因果建立不起来,出世间上上因果也不能得到显现,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问题是,西方哲学有一种叫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所说的本质直观,跟慧能所讲的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有什么区别?谢谢。

正是由于人的本性是空性,才可以通过修行来改变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把一个迷执的人生转化为觉悟、智慧的人生。胎儿最先接触是母胎,母亲的胎就是胎儿生活的世界,所以母亲的冷暖寒热会给胎儿直接带来影响。佛教讲识,侧重于其固定不变的分别见这一含义,因此说众生的识有时像岩石一样坚固,想要把它打破是很不容易的。另外一方面它又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品质是可以变化的,譬如我以前愚蠢,现在我不想继续愚蠢下去,我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这种状态的。

结果可想而知,阿难被佛陀呵斥了一顿,大意是说:你千万不要说你已经明了了因果法,因果法甚深甚深,不是世间的分别识可以想见的,就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够了了彻见因果,只有佛才能够了了彻见因果。如果众生在受这个阶段不能够得到解脱,不能从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的执著中解脱出来,胎儿就会进一步贪乐厌苦,于是就走向了爱。

心呢,没有智慧的心所起的念头也无非是造业,《地藏菩萨本愿经》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就是讲众生的心总是在造业。我的问题可能比较专业,因为我自己是学中文的,我是华师文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我的方向是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

这样的佛教因果观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它避免了断见人生观的过失。爱是什么呢?爱是贪心。

而现在世的爱、取、有又作为三因,又引申出未来世的生和老死两果。持这种人生观的人,每天都在高度紧张和烦躁中度过,这种人在中国很多。有,就是万物依此本性显现出来的相。我以为,无论是道家的物我两忘,还是儒家的天人一体,都是把唯识学所说不思议熏变的阿赖耶识当成一个实体后产生的幻觉。

没想到在今天、在这个夏令营能见到您的真面目,亲自感受到了您的佛学造诣。六祖慧能大师认为这是邪禅,故写了一首偈进行呵斥,将此偈每句都批驳得体无完肤。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见到有的人会觉得一见如故呢?佛教说,这是因为我们的习气跟对方一致。从深般若波罗蜜显现出来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无边刹海完全没有隔碍的世界,也就是《华严经》和华严宗倾力弘扬的事事无碍法界。

另一方面,每一颗宝珠的光影都与其余所有宝珠的光影互相摄入,交参无碍,构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摄一切,一切摄一的圆融无碍关系。佛陀认为,众生只有明白了这样的因果,才能真正明白现实中的众生生处于颠倒梦想之中。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